
SEM数据分析及优化策略 授课老师:小师妹
时长: 150分钟
讲师: 小师妹
在传统的营销逻辑中,需求往往是先于产品存在的。
然而,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,凭借其强大的算法内容分发和沉浸式体验能力,正在改写这条铁律。
其核心在于掌握并操纵了人类大脑的底层认知机制——心理图式,并发展出一套高效的“场景创造需求”公式,
即“需求 = 理想场景 - 现实落差”。
需求 = 理想场景 - 现实落差
抖音通过复杂的算法,精心构建出一个个充满吸引力的理想场景,这些场景不仅与用户的潜在欲望相契合,还通过与现实的对比,凸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。
在这一过程中,商品被巧妙地嵌入理想场景之中,成为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。
对于那些深感现实落差的消费者来说,这些商品就仿佛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。
抖音利用这一机制,将商品与理想生活场景紧密地“捆绑”在一起,从而激发用户产生“我需要这个”的强烈渴望。
这种需求的创造,并非简单地满足用户的现有需求,而是通过塑造新的认知,激发新的欲望,从而在用户的心智中创造出全新的需求。
抖音已成为品牌突破存量竞争的利器,是创造增量需求的沃土。
抖音不仅助力品牌跨越传统消费人群的界限,还打破品类教育的天花板,让品牌从存量竞争的困境中脱颖而出。
通过内容场景的创新,抖音激发了全新的消费需求,为品牌开拓了无限的增量空间。
品牌在抖音的助力下,不仅能在市场中崭露头角,更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。
构建“理想场景”:营造认知幻觉
感官饱和轰炸:
视觉画面与梦幻氛围(如温馨、极简、奢华),营造出符合目标图式的美学标准。
煎牛排的滋滋声、咖啡机蒸汽的喷发声、撕开新包装的清脆声,这些声音直接作用于用户的感官神经,
营造身临其境的“在场感”,强化场景的真实性和吸引力,唤醒潜在的感官欲望。
人设符号演绎:
视频中的主角(博主、演员、甚至动画形象)并非真实个体,而是承载特定理想图式的“符号化身”。
他们是“精致宝妈”、“自律达人”、“家居博主”、“美食家”、“成功创业者”... 其穿着、使用的物品、所处的环境、言行举止,都是该图式下理想状态的具象表达。
用户看到的不是人,是行走的“理想生活样板间”。
叙事场景聚焦:
内容通常围绕一个具体的、充满吸引力的生活片段展开:
晨间的高效护肤仪式、午后惬意的咖啡时光、整洁有序的厨房烹饪、周末精致的野餐布置...
这些片段是理想图式的浓缩精华,极具代入感和感染力。
情绪价值注入:
场景中弥漫着轻松、愉悦、满足、成就感、被关爱感等积极情绪,暗示用户:拥有这样的场景,就能拥有这样的情绪和状态。
其结果:用户大脑中关于“理想生活”的图式被高频、高强度的感官刺激反复激活和强化,形成一种“认知幻觉”——
这种极致美好的场景不仅是存在的,而且是“应该”追求的,甚至是“触手可及”的。”。
打击“现实落差”:制造焦虑渴望
算法精准推送:
抖音强大的算法洞悉用户的兴趣、身份标签(如“宝妈”、“租房党”、“上班族”)、甚至潜在焦虑点。
它会将精心构建的“理想场景”推送给最可能与之产生对比的目标人群。
痛点情绪共鸣:
内容精准戳中特定人群的普遍痛点:时间不够用(高效工具)、空间狭小(收纳神器)、容貌焦虑(美妆护肤)、育儿疲惫(解放双手神器)、社交压力(潮流单品)等。
其结果:用户在沉浸于理想场景的美好后,被猛然拉回现实,强烈的对比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。
这种落差感迅速转化为焦虑感(我怎么这么糟?)和渴望感(我也想拥有那样!)。
这种情绪是推动行动的关键燃料。
场景前后对比:
暗示,仅仅展示光鲜亮丽的“理想场景”,就足以让用户下意识地对比自己混乱的梳妆台、匆忙的早餐、堆满杂物的厨房。
理想场景本身就是一个参照物。
明示,更直接的方式是内容本身包含对比。
例如,一个“精致宝妈”视频开头可能快速闪过自家凌乱厨房的镜头(痛点),然后通过使用某款神奇收纳工具或清洁剂,瞬间切换到整洁明亮的“理想厨房”(理想场景)。
这种“Before & After”的强烈视觉冲击,直击用户痛点,将“现实落差”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。
商品成为“解药”:需求填补落差
场景嵌入式呈现:
商品不是孤立介绍的,而是作为构建“理想场景”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自然出现。
是那个让厨房瞬间整洁的收纳盒,是煮出完美咖啡的机器,是打造精致妆容的化妆品,是让野餐格调提升的帐篷...
商品被深度绑定在用户刚刚体验过(尽管是虚拟体验)的美好感受中。
解决落差的直接性:
视频清晰地传达:正是这个(或这类)商品,是实现你所向往的“理想场景”、解决你所痛恨的“现实落差”的直接且最有效的工具。
它被塑造成填补那个心理鸿沟的“唯一解药”或“关键钥匙”。
行动召唤的即时性:
“小黄车”(购物车)、“点击链接”、“直播间专属价”等设计,将用户被激发出的强烈情绪(渴望、焦虑)在认知巅峰时刻,无缝转化为购买冲动。
决策链路被压缩到极短,理性思考的空间被情绪洪流冲垮。
抖音通过操控心理图式这一认知捷径,运用“需求 = 理想场景 - 现实落差”的核心公式,完成了一场高效的“需求创造”。
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,它不是满足用户已有的需求,而是通过塑造认知(理想场景)、激发情绪(现实落差)、并提供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(商品),
在用户心智中“无中生有”地创造出一个新的、强烈的购买需求,实现了从“我不知道我需要”到“我必须立刻拥有”的转变。
从“商品功能”到“生活方式提案”
在日本商业领域,茑屋书店创始人增田宗昭于其著作《茑屋经营哲学》中提出“提案力”这一核心概念,茑屋书店,其创始人增田宗昭赋予了它一个深远的意义——“生活方式的提案场所”。
他强调,书店并非仅仅销售书籍,更重要的是为顾客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沉浸式体验。
这种“生活方式提案”的理念,正是茑屋书店区别于传统书店的关键所在。
增田宗昭认为,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,更是“提案力”的竞争。
对于品牌而言,抖音的内容场景化是一次全新的机遇,商品不仅仅表达其功能价值,更有机会成为一种“生活方式提案”。
抖音让品牌有机会跳出原有的竞争框架,不再仅仅依靠产品价格和参数的比拼来争夺市场份额。
品牌可以通过短视频,深入挖掘产品的价值,将其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相结合,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体验。
在这个过程中,品牌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,找到自身产品与消费者理想生活方式的最佳结合点。
无论是家居品牌打造的温馨舒适的居家场景,还是运动品牌呈现的活力四射的健身日常,亦或是时尚品牌演绎的个性潮流的穿搭风格,
都能通过抖音的短视频,以一种生动、直观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,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,创造全新的需求。
抖音的内容场景化正在重塑商业的格局。
它让品牌有机会从“商品展示”的红海中突围,迈向“生活方式提案”的蓝海。
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,谁能更好地把握抖音这一平台,谁能更精准地洞察消费者的情感需求,谁就能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,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