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平台算法逻辑,看内容投流反噬效应
宋星
2025/10/15
1907

非常有可能花钱比不花钱还糟糕,不仅不能达到你期望的引流的效果,反而还可能引起负效果的反噬。

内容营销越来越重要,以至于为了让我的内容有更多人看,我不得不花钱来推广我的这些内容。

但是,花钱事小,花钱没解决问题事大,花钱了不仅没有解决问题,还比不花钱更糟,那就麻烦更大了!

你会说,还可能花钱比不花钱还糟糕吗?

是的,对于内容投流而言,非常有可能花钱比不花钱还糟糕,不仅不能达到你期望的引流的效果,反而还可能引起负效果的反噬——流量变得更差了,甚至连整个账号都不行了。

这一点跟广告投放是非常不同的。

广告投放嘛,花了钱,多少有点流量,多少会比不投广告的时候好那么一点(所以广告投放首要看的,是能不能起量,然后看的是ROI如何、钱花的是否划算)。

但是对于内容投流,情况就要复杂很多。

01

投流反噬的“四大症状”,你中了吗

投流反噬有哪些具体“症状”。咱们可以自查一下。

1、最常见的症状,是投流能有点量,不投了,基本上立即就完全没有量了。

这就跟用一个鞭子抽一个“倔驴子”一样,你抽它丫的一下,它才往前走一步,不抽了,马上一步都不挪了。

这意味着,基本上你要是不花钱做投流,那就基本没有流量。

有人说,投流还能带动自然流量再涨一波,但是到了你这里,投流之后反而一点自然流量都没有了。

于是,我们可能自然而然得到一个其实并不正确的结论:

我们一旦投流,平台就认为我们有营销预算,于是当我们停投之后,平台故意不给我们自然流量,从而“逼迫”我们花费更多的预算。

十个品牌企业,有八个都会这么说,但这不是真的。

2、第二个症状,是投流的边际效益递减非常明显,越投,流量质量越差,互动率和转化率越低。

投流的流量质量要比自然流量的质量差,这是常见现象。

但是,如果差得太远,就不正常了,一定存在流量反噬。

一家厨房电器品牌跟我聊,说一开始投流还有效果,但是效果越来越低,现在只要一投流,基本上有效CPE就高得离谱,100元甚至200元以上一个有效CPE都很常见。

所谓有效CPE,就是他们手动排除了“僵尸号”之后的用户的CPE。互动率基本在千分之一以下。

而自然流量的互动率则能在百二左右,差距至少20倍!

3、第三个症状,号被废掉。

所谓号被废掉,就是一旦停投,基本不涨自然粉丝量。

其实也涨,但是仔细一看,涨的粉丝基本上都是机器加的“僵尸粉、垃圾粉”。

好的权重越来越低,也没有互动,死水一潭毫无生机。

4、第四个症状,也是最糟糕的,是预算空耗,投流了,流量也起来了,但是基本没有转化。

这背后,其实还是内容和账号的权重都太低了导致的。

所以,基本上现在又步入了我们常常说的死局:不投流等死,投流找死。

02

投流反噬的根源

投流反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!

所有上面的症状,想要解决,本质上就是理解一个底线逻辑——平台到底想要什么。

平台本质上是既要又要。既要你花钱,又要你不损害平台的用户体验。

一般我们会认为平台是冲着我们的投流费(广告费)来的,所以当然是花钱越多的广告主,越是会作为座上宾。

在广告投放的语境里,这么说没错。在投流的语境里,这个规律不再奏效。

因为广告是平台的附属物——不会污染平台的内容本体;而投流投的是内容本身,不是附属物,是平台的核心资产。

内容不好,平台的生命力就没有了。

因此,哪怕你使劲花钱,你的内容不好,平台也不会舍得把好的用户给你。

平台可以满足你的流量需求,毕竟豆荚、微信豆等,本质上是合约类型的投放,它们一定会满足你的流量目标。

但是,平台会把那些价值更低的用户分配给价值更低的内容,这样,就算低质量的内容也照样能获得投流流量,无非是这些流量更垃圾罢了。

就算是你用点赞、喜欢之类的用户行为作为投流目标,也仍然意义不大,因为点赞、喜欢,还有评论、加粉之类的目标,都是不保量的,就是说,平台会尽量帮你达到你要的目标,但是不会做保证。

而且,平台知道哪些用户是“点赞狂魔”或者“评论狂魔”,因此,你的内容往往会优先推给这些用户,但这些用户根本就不是你的目标人群。

无论是抖音、微信,还是小红书,都是这样的逻辑。

内容不好,基本上没有投流的必要,投,也是浪费钱。

那什么内容算好内容?

把握几个原则。

第一个原则:铁粉优先原则

抖音、微信(包括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),目前基本上都是“铁粉”策略,你的内容会先被大部分推荐给你的铁粉,如果他们喜欢(完播数据和互动数据都不错,尤其是完播数据不错),才会推荐给更多其他人。

如果铁粉没有太多反应,你的内容大概率也不会被更多的“路人”见到。

小红书也在开始采用类似的算法,但比抖音和微信视频号要动作慢一些。

这基本上可以解释,为什么类似质量的内容,发出去的第一篇,效果还挺不错,后面再模仿再翻制,效果就不太行了。

第二个原则:Look-alike原则

平台对你的内容进行的路人向的推荐,涉及到推给谁,不推给谁的问题。因为都是路人,平台按照以下逻辑进行推荐:

(1)先推铁粉,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;

(2)再基于铁粉中对你这个内容有参与度的人,推荐跟这些人相似的人群,就是活跃铁粉look-alike

(3)如果活跃铁粉look-alike人群也推荐的差不多了,你的内容的表现还是不错,那么,会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并行推荐。

第一个方向,是对内容标签主题感兴趣的人群,就是标签look-alike。第二个方向,是对活跃的路人进行look-alike,即活跃路人look-alike,就是基于那些对你的这个内容感兴趣的路人,找到跟他们相似的人群。

到了第(3)步,基本上就说明平台对你的这个内容很认可,是一个好内容。但是,大部分品牌内容,基本上过不了第(1)步就不行了。

当然,上面的每个步骤不是绝对的隔绝开的,相互之间有些重叠,用户分配也不是绝对的。

比如,第(1)步,先推铁粉,实际上在推给铁粉的同时,也还是会基于内容标签推荐给一些路人,只不过所占的推荐比例不高而已。

那么,为什么在这两个原则下,会发生投流反噬呢?

投流本质上就是内容主花钱买推荐。

而推荐,本质上就是look-alike。

所以,投流本质是花钱买look-alike。

如果你的内容的质量不行,铁粉不喜欢,但是你花钱了,平台还是要想办法把你的内容推荐出去。

那么,下面是平台的策略选择路径:

(1)推荐给跟你的铁粉类似的人群,看看他们是否喜欢。如果他们不喜欢,跳到下面一步。

(2)推荐给你的内容的标签匹配人群,看看他们是否喜欢。如果他们也不喜欢,跳到下面一步。

(3)推荐你的内容,给社会属性符合,但相对兴趣更宽泛的人群(例如纯娱乐向人群)。如果他们仍然不喜欢,跳到下一步。

(4)推荐你的内容,给低质量人群,以完成投放目标。如果是以点赞、收藏等行为为目标的投放,则推荐给“点赞狂魔”或“评论狂魔”。如果是以加粉为投放目标,则推荐给真人的新人账号。

你看,投流实际上比不投流的自然流量,增加了一些继续“考察”你内容质量的机会,也就是第(2)、(3)步中还是在尽量看你的内容有没有机会。

如果确实质量不好,平台还是会完成任务(第(4)步),只不过这个时候,本质上就是在浪费你的钱罢了。

当平台被迫执行到第(4)步时,就是在用你的预算向“数据海绵”或低质账号购买无效互动,这不仅浪费钱,更会污染你的账号标签,导致后续推荐越来越歪,形成恶性循环。

这正是“反噬”的算法根源。

也就是说,

如果你的内容持续质量不佳,却持续不断投流,就会把你的“疲弱”毫无掩饰地不断地展现给平台,于是平台会把你的整个账号都降权。

这就意味着,一旦你停止投流了,基本就不会再有自然流量。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糟糕的,但也不是不能“起死回生”,无非是更困难一点。

如果能突然顿悟,突然做几个优质内容,然后做投流,可能路人会喜欢你的内容,然后优质推荐的齿轮就有可能重新开始运转起来。当然,这要非常努力。

03

抢自然量真的会发生吗?

另外,也有朋友认为,投流之后的自然流量突然明显下降,可能是投流抢了自然量的结果。

这个情况确实存在。投流可能提前消耗了内容在算法中的“推荐额度”,导致自然推荐阶段可分配的优质流量减少。

也就是说,本来不投流,这个内容也会被平台推荐给一些与这个内容极为匹配的用户,而且这些用户很有可能都会直接转化。

但是,因为你投流了,而算法一定是会尽量找到最能够实现你的投流目标的那部分用户。

这部分用户,刚好也是在不花钱时,自然推荐的核心目标用户。二者发生了重叠。

这个时候,原本可以自然转化的用户,就成为你付费投流的用户。等于投流抢了自然用户量。

这种情况肯定存在。不过,你也不要觉得浪费钱,因为这部分必然会被覆盖到的人群,是你的核心人群,他们喜欢你的内容的概率更高,很有可能帮助你冲出第(1)步铁粉的关卡。

04

避免投流反噬的陷坑

最核心的避免投流反噬的方法,是做优质内容。

因为平台希望它上面的内容不损害用户体验,甚至提升用户体验,从而能够让它们自己比别的平台更有内容优势。

如果内容不够好,还不如不投流。

当然,内容质量好坏,不是主观的,也不是我们自己觉得做这些内容花了血本,就一定是好质量的内容。

因为我前面说了,内容好坏是看铁粉和路人的反应。他们有完播有互动,才有被look-alike给更多优质路人的机会。否则,会被丢给低质路人。

既然用户是内容质量评判员,那么,任何人的提前预估在真正上线之前,都是扯淡。

最好的方法,就是不要凭主观判断内容好坏,要让冷启动阶段的数据说话。

上线多个内容,然后赛马,看哪个能在冷启动期间有起量的趋势,然后对这些有真正起量趋势的,追加投流。

没有起量趋势的,就算花了再大功夫再多钱去制作,投流的价值也不是很大。

当然,你可以不信邪赌一把,说,我还是猛投一次,猛推一把,毕竟铁粉和最初的推荐用户,有可能是平台和用户都看走眼了。

也有能起死回生的例子,但是真的太少太少了。

另外,如果可能,冷启动投流多用“达人相似粉丝”类的人群选择,尽量限定精准人群投放,宁缺毋滥。

最后我想说,投流是“优质内容的放大器”,绝非“垃圾内容的救命稻草”。

毕竟投流本质上是买平台推荐,推荐本质上是一种“背书”,背书最怕的,就是信誉失效。

对于平台而言,它宁愿不推荐,也不能“瞎推荐”。

这就意味着,内容投流的流量,从来都不是你买来了的,而是你借来的,你从来都不曾拥有这些流量,更永远也不可能做这些流量的主人。

尊敬甚至敬畏这些流量真正的主人——每一个真正的用户,才能最终避免投流的反噬。

否则,不如不投!


Copyright©2015-2022 艾奇在线(厦门)营销咨询公司 版权所有

闽ICP备15016382号-2